票据宝CEO李华军:共享理念如何驱动供给侧改革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16-01-14 15:28 编辑:中国商业电讯
    近日,占领资本市场各个舆论头条的除了A股“熔断”事件外,可能要数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一文,文中的几位“权威人士”不仅对供给侧改革多角度进行解读,也由此将该话题再度推向舆论高点。我不由觉得,供给侧改革似乎与共享经济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要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换句话说,传统依赖提高生产力解决供需矛盾的方法逐渐失效,要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将过剩产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从而实现新的价值。

        起源于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发表论文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个术语,其主要特点在于: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概括来说就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我们将时间拉到现在,以美国硅谷一家科技公司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现行经济领域大行其道,缘何共享经济模式能够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理念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共享经济成立的两个前提是供应过剩,以及现代人从物质与认知上都有双倍盈余、需要在社会之间进行传统与互动的理念,这与我国过剩产能的经济现状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现阶段,共享经济理念应用已不局限在某一个行业中。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在“十三五”时期,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也是共享理念首次出现在中央的政策高度上。事实上,中央领导人此前就曾在多个场合对共享发展理念进行了系列阐述,例如在今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共享发展”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人民的贫困问题,但发展并不是使其资源合理调配,经济发展总是在摸索中前进着,总的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并不意味着增长的分配随着总量的提升和人均水平的改变而“平均”提升,也并不意味着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能够让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发展”定义,“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应该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把对削减普遍的绝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考虑进去。

        共享理念要求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要求经济的增长是稳定长期的。“共享性”的发展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要求进行制度性的变革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例如,对要求针对导致过度投资的资源配置非市场化的制度性原因进行改革,对导致高贸易顺差的国内高“储蓄-投资”差异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等。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制度性改革,一定能够实现新的层次上“低投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

        对比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引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的“权威人士”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政策分析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文章也称,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

        而共享经济理念是什么?在传统商业逻辑里面,解决供需矛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加快生产力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传统依赖生产解决供需矛盾的方法逐渐失效,经济发展遇到的阻碍不再是产能不足问题,而是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共享模式”就是要将过剩的产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从而实现新的价值,发现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共享经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过剩资源的再利用,替代传统生产力,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寻求的新发展模式。

        当然,共享理念起初只是建立在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解决第三产业中较为过剩的资源配置问题,例如私家车利用、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行业、培训业、个人服务业、医疗业、新闻业、租赁业和广告、创意业等,但随着该理念的不断覆盖,已不再局限于我国第三产业领域,解决产能过剩、将“互联网+”概念全面普及,农业、工业也正在运用互联网工具探寻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预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共享经济概念将会更全面、更深入到各行业、消费者的理念中。 

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支持作者观点. 广告,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甘肃热线业务联系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本网动态 | 网站地图

甘肃热线 业务QQ:2418533500 地方新闻网联盟 Copyright 2007-2013
www.gsdaily.cn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