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不再孤单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15-11-30 16:59 编辑:中国商业电讯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这则顺口溜,反映出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缺失,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儿童成长问题引人忧思,关注留守刻不容缓。

        11月20日,温永贵、张小敏夫妇来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靛水街道火石小学,为这里的孩子进行了图书捐赠。“一本书比一件衣更暖心”,对于这些儿童来说,书是最好的陪伴,让他们的“留守”不再孤单。

        此次捐赠,除图书外,还包括桌椅、书架和地球仪等物品。该行动联合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图书馆计划,其目的是为小学建立图书馆,将知识得以不断传递,惠及中国的儿童和教师。

        在火石小学的大门上,赫然写着“火红青春传道无怨无悔,石硬品格育人有义有情”的对联。学校教育,是继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二课堂。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显得异常重要。如何在学校教育上下功夫呢?

        目前,重庆在全市30个区县的31所寄宿制学校试行了“4+1”模式。所谓“4+1”,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加上营养健康。在学校设立亲情电话室、学生家访、每个月给孩子过一次集体生日,请专业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之后,留守儿童问题得以改善。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留守儿童问题,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四川是留守儿童的重灾区,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川军”出外谋生活,留下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农民工外出,看似无情,却实属无奈。他们常常会说,我们外出谋生,只为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不然,“衣食无忧”并不意味着幸福,因为在这些孩子脸上我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其出现了厌世、自闭、逆反、空虚 、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很多孩子将网吧作为自己的“家”,纵情于游戏当中,在虚幻的世界里找寻精神寄托。这些孩子一旦沉迷其中,便无法自拔,如果没有及时关注和教育,那么这些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个的“问题少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鸿老师曾说过:“留守儿童是最需要关爱的,但是他们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了最底线:只要拢住他们就行,等上完初中就可以出门打工了。”很显然,留守儿童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最底线,而要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让其得以远离“网络游戏”,在书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仅仅靠个人力量去捐赠还不够;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进来,携手而行,为儿童健康成长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张小敏如是说。社会关爱不可或缺,只有让“物质”与“精神”同在,才能让孩子们重拾脸上的笑容。庆幸的是,在这条公益路上,温永贵张小敏夫妇和他们的团队们一直在坚持…… 

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支持作者观点. 广告,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甘肃热线业务联系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本网动态 | 网站地图

甘肃热线 业务QQ:2418533500 地方新闻网联盟 Copyright 2007-2013
www.gsdaily.cn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