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16-05-09 20:25 编辑:系统采集

    坚守底线走新路顺势扬帆正启航

    ——黎平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铜关是个好地方”,右二为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

    2015年是黎平县“十二五”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将随着李克强总理视察黎平载入史册。一年来,该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按照李总理“鼓起劲来,在赶超中实现科学发展;弯下腰来,坚决拔掉贫困的根;携起手来,唱响民族团结的绚歌”的鞭策鼓励,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全县上下掀起了创业创新的热潮。县委立足新实际,发挥新优势,科学研判,制定了“后发赶超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全力推进“环境提升、产业突破、民生改善”三大工程,围绕把黎平建成黔湘桂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面向全球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侗文化之都目标,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不断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5年,该县生产总值完成67亿元,比2010年增长114.54%,年均增长16.44 %;财政总收入完成6.75亿元,比2010年增长2.27倍,年均增长25.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840元,同比增长12%,比2010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810元,同比增长14.6%,比2010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4.7%,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黎平城南萨玛园(杨志勋 摄)

    环境提升 扮靓城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按照产城互动、景城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2015年,黎平县交通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4亿元,新建通村公路286.135公里。十二五期间,该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730亿元,目前,该县公路总里程达31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公里,国省县道1078公里,公路密度为71公里/百平方千米。

    2015年10月21日,演员在八舟社区表演场进行文艺表演

    随着黎洛高速、厦蓉高速(贵州段)、三黎高速和贵广高铁的建成通车和机场航班的不断加密,初步形成了以黎平机场为空中牵引,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动脉,以省道、出省通道为主干线,以县、乡道和旅游公路为支线,以村道为辅助线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破除了经济发展瓶颈。

    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会战,着力抓基础保供水。2015年,共实施人饮项目323处,总投资为8.467亿元,解决15.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黎平县加强农田水利、农村饮水、骨干水源和中小河流域治理等建设,共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54平方公里,保护农田耕地面积1.2万亩;完成辖区内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抗御洪水能力提高到300年一遇标准;新增、维修渠道2014处,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6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554处,解决22.6884万农村人口和6.3676万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占全县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的81%,进一步改善农业用水和城镇、园区供水条件,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黎平铜关铜寨歌会(胡光华 摄)

    县城建设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的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市个性文化品味,通过老城保护、棚户区改造、新区开发建设等,不断促进城市环境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县城发展形成了老城以保护古城、古迹为重点,南部以特色商住、商贸为基础,中北部以文化旅游综合体为依托,空港新区以物流和轻工产业为方向的生态城市发展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4平方公里,人口逾10万人,城镇化率达37%。

    召开环境提升万人动员大会,全面启动“环境建设年”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绿色发展,提高黎平发展的“生态含金量”。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取缔县城周边“五小”污染企业,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5年10月21日,游客在八舟社区抢购当地特色食品

    产业突破 富了乡亲

    立体式交通格局,彻底改变了黎平的时空条件。面对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黎平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整合社会资源,不断集聚发展要素,不断增强发展动力,率先建设大景区、大园区、大城区、大基地,实现了文化旅游率先突破、农业产业借势突破、生态工业加速突破的大产业发展格局。

    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该县高位谋划,将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生态文明和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侗都黎平·颐养胜地”金名片,建设生态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健康养生型国际旅游目的地。2015年,该县共投入1亿元打造“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已有四寨、黄岗等6个村具备对外迎客条件,推出了两条成熟旅游线路,到2016年12月底前,将实现全线对外开放,力争年游客量突破400万人次。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肇兴景区的服务功能,累计完成景区投入5亿元,景区管理走向规范化。投入4600万元,精心打造八舟河景区,推动茶旅一体化、农旅一体化发展。在各乡镇轮流举办乡村旅游节,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发展方略,每个乡镇推出一个以上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实现全域旅游,带动休闲、娱乐、餐饮、民宿及旅游商品等旅游服务业兴起。

    2015年10月21日,侗族群众在八舟社区表演场秀瑜伽

    旅游业发展乐了游客、美了商家、富了群众。2015年,该县旅游综合收入达17.3亿元,同比增长28%,旅游经营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0%。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该县通过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实体,让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目前,该县有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8家,农业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带动农户29.3万人发展产业致富。通过大力发展,黎平的农业产业呈现生态化、产业化、科技化、集约化突破之势,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建设成效进一步凸显、研发项目进一步发展。目前,该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26.9万亩,油茶基地总面积达25.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有机大米种植面积达5.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新创建“黎平茶”、“黎平山茶油”、“黎平大米”、“有牛黑米”四个品牌,“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15万亩。黎平茯苓与三叶木通产业招商成功,建立了黎平茯苓研发中心和200亩三叶木通育苗科研基地。

    侗族“长桌宴”

    先后与浙江华龄集团、云南点击生物科技、浙江华盛达集团、光彩集团等客商对接,签订了土壤改良、智慧黎平建设、生态养老基地、文化旅游等项目协议。2015年,共有61家企业落户黎平,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35家,2000万元以上企业2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0.18亿元,同比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2.45亿元增加到2015年10.6亿元,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积极引进阿里巴巴集团、贵州电商云等知名电商企业,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园。2015年,由4名大学生成立的侗乡福茶叶电子商务中心,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大关,铜关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滚正互联网+民居旅馆模式则让城市人入住村寨众筹民宿,消费乡村绿色食品……

    侗族姑娘的“微生活”

    抓实民生 普惠百姓

    十二五的最后一年,黎平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经济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城乡统筹”战略带动下,以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大投资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较大程度提高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2015年,该县实现减贫2.567万人,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55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以内。

    该县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要求,完成对全县249个贫困村的调查走访,全面掌握了贫困现状底数,为扶贫工作“六个精准”、建档立卡、“一户一策”提供数据基础,为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提供了条件。全力实施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两轮驱动”扶贫战略,做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2015年,通过低保提标,持续性政策兜底对无劳动能力、无力脱贫的五保户、低保户10423户25893人实施救助;对623户2666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通过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达90513人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66人次。

    贵州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黎平侗族大歌实景展演现场(熊正安 摄)

    稳步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把产业发展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位置,引导和扶持贫困乡村发展特色经济,按照“一核、两带、多组团”的大健康产业布局,抓好以“两茶一药”为重点的扶贫产业,因地制宜建成大基地、大园区,实现贫困乡村扶贫产业全覆盖和产业扶贫园区化、集约化发展。目前,该县高屯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茶叶产业基地1.6万亩、油茶产业基地8000亩、香莲及蔬菜基地3000亩、蓝莓基地500亩,入园企业达29家;中潮山核桃产业园区已建成核桃标准示范基地6000亩,完成品种园及采穗圃基地建设200亩,苗圃基地建设100亩,带动8406户3.2万人发展核桃产业;水口“天香谷”芳香农业园区已完成芳疗植物智能种苗繁育中心、芳疗植物规模化种植、可参观式香工厂、民族文化体验综合体等建设,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实施“雨露计划”及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以“双百双创十有工程”为载体,以总理视察蒲洞村新农村建设为标志,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一类贫困村创新脱贫攻坚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年来,蒲洞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天天都有新变化;八舟村成功跻身全省小康示范村行列,群众幸福指数呈直线上升,扶贫攻坚示范县创建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黎平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3.55万人减到2015年的9.22万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从2011年的20个减少到2015年的9个,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大黎平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黎平县永从三龙侗族女孩在唱侗族大歌(杨代富 摄)

    放眼黎平,如画卷舒展;走进黎平,观千帆竞发……今天的黎平,掀起了加速发展、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热潮,开启了“十三五”新的征程,围绕“大扶贫、大健康、大投资、大开发、大城镇”五大任务,苦干实干,奋勇争先。黎平这艘满载53万群众中国梦、侗乡梦、小康梦的巨轮勇立潮头,乘风破浪,扬帆启航。(姚吉宏 杨理显)(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黎平县委宣传提供)

    责任编辑:龚超 苟敬萍

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支持作者观点. 广告,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甘肃热线业务联系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本网动态 | 网站地图

甘肃热线 业务QQ:2418533500 地方新闻网联盟 Copyright 2007-2013
www.gsdaily.cn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